内蒙古农作物肥的稻谷/大田作物
习性
分布
广西产区。热量丰富,雨量充沛,生长期长。全区各地都种植稻谷,是全国重要稻谷产区之一,是以籼稻生产为主的双季稻产区。在桂南一部分地区积极发展稻稻豆、稻稻烟、稻稻肥(冬绿肥)以及稻稻菜等一年三熟制;在桂北一些地区和高寒地区则改种单季稻。普遍重视推广杂交水稻品种,以提高粮食产量。1988年全区稻谷播种面积为3694万亩,占全国稻谷播种面积7.7%,点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52%。同年产量为939.3万吨,占全国稻谷产量5.55%,占全区粮食作物总产量89.89%。属于自给型区(省) ,好年成,还可调出一部分粮食。
水稻分布主要有三个稻作区:即桂东南、桂中双季稻区;桂东北单双季稻混作区;桂西、桂北高原山区单季稻区。广西是个人多耕地少的地方,随着农业内部结构的继续调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将会适当减少,因此,粮食种植在空间上的横向扩展受到限制,向纵深方向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。这就需要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,提高单位面积产量,扩大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,增加复种指数,提高土地利用率。
北方一季粳稻区。主要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,它是北方著名的“水稻之乡”。
朝鲜族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而着称。他们最早在通化县大甸子等地试种成功,后来在延边开始种植,1906年朝鲜族农民在和龙县勇智乡大教洞开掘了长达1308米的渠道,灌溉了33顷水稻田,并获得较高产量,从此延边地区的稻田面积逐年增加,成为我国东北地区著名的水稻区。出产的大米,白如雪,油性大,营养丰富,与闻名京津的小站稻驰名于世。另外,在内蒙古东部西辽河平原、兴安盟南部等地也有一定面积的早熟品种稻谷。
西北旱稻作区。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后套地区、宁夏平原、河西走廊西部以及新疆乌鲁木齐、玛纳斯、阿克苏、喀什、库车、莎车等绿州地带。属绿洲灌溉农业,全靠人工灌溉,种植抗旱早熟品种。
青藏高原一季中粳稻区。主要是在藏东南海拔2300米以下的地区。目前在察隅县上、下察隅区和墨脱县的河谷中种植水稻,以一季中粳稻为主。近年来也在1800米以下地区引种了部分籼稻品种,在墨脱、下察隅以南海拔1500米以下地带,10℃以上,积温在4900-5000℃以上地区,开始试种双季稻。西藏稻田的水源多为山沟冰雪水,水温低,对水稻生长发育不利。
当地群众提高水温的办法是:兴修晒水设施;改良灌溉方式;在禾苗拔节抽穗前适当晒田或浅灌;延长水渠、错开进出水口位置、采用迂回渠道。